海上“夹娃娃”
鹹濕的海風裹挾著熱浪,在浙江臺州玉環2號海上風電項目施工海域,一根重達450噸、近百米的巨型鋼管樁正緩緩下沉。“鋼管樁的吊裝就像海上‘夾娃娃’,聽起來簡單,但卻是一場關乎毫米級精准以及噸級重力與時間的賽跑。”項目副經理陳輝說道。
玉環2號海上風電場是浙江省目前離岸最遠、水深最深的海上風電項目,總裝機容量為508兆瓦。中交三航局承建內容包括9臺單機容量16兆瓦的風機和6臺單機容量18兆瓦的風機。在離岸距離34公里,水深40米,且存在長週期湧浪、大潮差、深厚淤泥的複雜海況下,要將如此龐大的鋼管樁送入海底八九十米深的泥層,就好比讓娃娃機在劇烈搖晃的平臺上“精准出爪”,還必須一次夾穩“出貨”。
要“抓得准”,得先“站得穩”。在此次安裝的8個機位的32根鋼管樁入海前,穩樁平臺需先穩固自身。防沉板作為平臺下層結構,主要作用是擴大支撐面積、分散樁基重量,但在深厚淤泥中,防沉板極易因沉降不均導致平臺一側快速下沉,進而造成整體傾斜。一旦傾斜超出容許偏差,就只能重新起吊調平,嚴重影響施工進度。
2024年9月,為解決這一難題,團隊從結構設計原理入手。平臺與鋼管樁為可分離式組合結構,樁基是承載主體,防沉板起輔助穩定作用。項目工程部部長劉笑飛指出:“傳統工藝先放防沉板再沉樁,等於讓‘輔助層’先受力,但淤泥層的不確定性會放大這種受力偏差。”陳輝決定打破常規:“不如先沉輔助樁調平平臺姿態,再降落防沉板,讓‘主力’先穩住陣腳。”隨後,團隊對平臺安裝順序進行模擬推演,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。
在施工現場,陳輝帶領團隊調整作業順序,先讓輔助樁接觸泥面進行調平,在平臺四角預插5至6米輔助樁,使其接觸海床形成支撐,隨後降落防沉板。待平臺穩定後,再借助全站儀與鐳射掃平儀進行動態調整。這一“換序調平”舉措,如同先固定住娃娃機爪臂的擺動,再啟動夾取動作。最終,調平時間從10小時大幅縮短至4小時以內,平臺傾斜度也被嚴格控制在千分之一。
平臺穩定後,沉樁作業進入關鍵環節,卻在初期遇到“夾不住”的難題。受海浪晃動和船體搖擺影響,夾樁器難以穩定對位,頻繁出現“抓空”或“夾松”現象,平均每根樁需反復操作3至5次,整套夾樁流程耗時超過15小時。
“既然爪子不穩,那就讓‘娃娃’自己靠過來。”項目總工程師李俊來提出“反向思路”,即在鋼管樁頂部設置150米高強度牽引繩,讓繩子貫穿整個樁身,連接至施工船尾部的錨機。在鋼管樁起吊過程中,團隊操控錨機同步以均勻速度收繩,協助液壓夾樁器完成對位夾持作業。有了鋼絲繩縱向的牽引力,再配合夾樁器橫向的固定,操作穩定性顯著提升。
吊樁、夾樁、對位......在團隊行雲流水般的默契配合下,單樁沉樁從原先的64小時減少到48小時。一根根樁從“盲抓硬靠”變為“精准夾取”,如同夾娃娃高手穩中出擊、一擊即中。
2024年10月,最後一根鋼管樁緩緩沉入海底,標誌著第一批樁基施工收官,為助力臺州優化能源結構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提供“深遠海方案”。(李雪妮)
责任编辑:
2025-07-01 10:37:52
2025-06-27 20:07:33
2025-06-26 16:56:33
2025-06-24 15:25:24
2025-06-24 15:00:38
2025-06-24 14:56:56
头条阅读